丹佛掘金,约基奇的“一人球队”真的能走多远


掘金的“一人球队”:尼古拉·约基奇,这艘孤舰能驶向多远的星辰大海?

2023年6月12日,丹佛,麦迪逊广场花园。不,等等,这里是丹佛,掘金队的主场,波科菲尔德球馆。今晚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廉价啤酒、汗水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感的味道。灯光聚焦在场地中央,将地板映照得油光锃亮,仿佛一块巨大的黑色丝绒,上面跳跃着篮球碰撞的节奏,以及那些模糊不清的人影。

我站在记者席的边缘,手中握着录音笔,但此刻,所有的感官似乎都被吸入了场内那个身穿27号紫色球衣的身影。尼古拉·约基奇。他不像勒布朗那样拥有雕塑般的肌肉线条,也不像库里那样自带闪电侠般的引爆力,他只是…在那里。缓慢、敦实,带着一种慢悠悠的,似乎与整个NBA的快节奏格格不入的从容。

比赛还在进行,但很多时候,我感觉我看到的不是一场五人篮球赛,而是一场由约基奇导演的,围绕着他展开的精彩独幕剧。对方球员像一群被逗弄的猫,在他面前跑来跑去,试图抢断,试图干扰,但总是差那么一点。约基奇持球,他的眼睛仿佛能看到球场的每一个角落,每一条可能的传球线路。他的传球,不是那种石破天惊的精准,而是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弧度,仿佛是河流在最合适的地方分岔,精准地流淌到队友手中。

“砰!”一声沉闷的撞击声,约基奇在对抗中失去平衡,球险些脱手。观众席上发出一阵压抑的惊呼,但我看到他只是晃了晃身体,就像被微风拂过的柳枝,迅速调整了重心,然后,一个匪夷所思的背后传球,球划出一道诡异的抛物线,找到了位于底角的穆雷。

“唰!”篮网发出清脆的声音。人群瞬间炸裂,巨大的欢呼声如同海啸般涌来,震得我耳膜嗡嗡作响。我下意识地看向约基奇,他没有丝毫庆祝的表情,只是淡定地后撤,仿佛刚刚完成的只是日常训练中的一次普通配合。那种情绪上的反差,简直让人着迷。他享受比赛,但似乎并不沉溺于胜利的瞬间,他的目光似乎总是在下一秒。

“这就像看一场芭蕾,但主角是个体重两百多磅的胖子,”身边的摄影师低声笑道,他刚刚捕捉到约基奇一个舒展的投篮动作,身体舒展开来,像一只缓缓起舞的熊。我无法反驳,他的动作充满了不协调的美感,却又带着一种惊人的效率。

比赛继续,掘金队的节奏被约基奇牢牢掌控。他不是那个总是在外线飙射三分的“枪手”,也不是那个在篮下予取予求的“巨兽”,他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,用他的传球、他的策应、他的视野,调动着整个乐队。队友们在他身边,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,穆雷的突破变得更加犀利,波特的三分线外有了更多空间,戈登的空切更是让人防不胜防。

我回想起季后赛初期,外界对掘金的质疑。有人说,约基奇的“一人球队”不可能走得太远,没有另一个巨星,在残酷的季后赛中,他会孤立无援。听着这些言论,我曾一度觉得有道理。毕竟,NBA历史上,能真正靠“一人之力”夺冠的,寥寥无几。

但今晚,我看到的是另一种景象。约基奇的“一人球队”,并非是指他独自承担所有,而是他用他独一无二的方式,将队友们融合成了一个整体。他的存在,不是压倒性的力量,而是一种粘合剂,一种催化剂。他让穆雷不必为组织分心,让他可以尽情施展他的得分才华;他让波特在接球时,总能发现最舒服的出手位置;他让戈登在强硬的对抗中,依然能找到突破的缝隙。

当比赛进入第四节,比分焦灼。对方球员明显加强了身体对抗,空气中的火药味越来越浓。约基奇一次强行突破,被两人夹击,身体重重摔在地上。裁判哨声未响,全场一片寂静,仿佛时间凝固了。我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,以及远处观众席上传来的低语声。

约基奇躺在地板上,没有立刻起身,他的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,只是平静地看着天花板。几秒钟后,他自己爬了起来,拍了拍身上的灰尘,然后,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,跑回了防守位置。那一刻,我看到了他内心的强大,一种不屈服于身体极限,不屈服于外界压力的韧性。

最终,掘金赢得了这场比赛。赛后的更衣室里,我听到了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和欢笑声,但约基奇的身影却显得有些“格格不入”。他坐在角落,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,看着队友们肆意庆祝,而他的眼神,似乎已经开始思考下一场比赛。

“一人球队”能走多远?这个问题,或许连约基奇自己都从未认真思考过。他只是沉浸在当下,享受着篮球带来的乐趣,用他独特的方式,引领着这支球队,就像一艘孤舰,在波涛汹涌的NBA海洋中,稳健地前行。他不是那种能够凭一己之力横扫千军的战神,但他却是那个能够让整个船队,扬帆起航,驶向未知的远方的船长。而今晚,看着他沉静的背影,我似乎看到了,这艘船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或许,还能抵达比任何人想象中都更远的彼岸。